涉網著作權案件呈同質化特點
2021-04-20 12:29:00 來源:
責任編輯 王京仔
4月20日,北京互聯網法院召開涉網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新聞通報會,通報2020年北京互聯網法院涉網著作權案件審理情況并發布典型案例。
通報會上,北京互聯網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趙瑞罡介紹到,2020年度,北京互聯網法院共受理著作權案件28946件,審結27925件,結收比為96%。從結案方式上看,以調解和撤訴方式結案21714件,占比78%;以判決等其他方式結案6236件,占比22%,息訴解紛成效明顯。從審判周期上看,案件平均審理周期為51天,知識產權權利人的維權周期大大縮短。
北京互聯網法院受理的涉網著作權案件糾紛呈現以下特點:一是案件數量處持續高位,侵權行為呈多發態勢,轄區內文創產業發達,互聯網企業云集,作品的創作和傳播行為呈規?;?、集群化,由此引發的侵權糾紛亦呈現多發態勢;二是類型化訴訟占比高,維權主體相對集中,約80%的案件呈現出明顯的類型化、同質化特點,且此類案件的起訴主體較為集中,具有較明顯的商業化維權特點;三是涉案作品形式豐富,新型創作成果不斷涌現,高科技的發展直接推動了新型創作方式和作品樣態的產生,此類成果應否被認定為著作權法所保護的作品,應當適用何種保護規則,成為司法亟待解決的新問題;四是涉案侵權行為多樣,新型傳播方式不斷出現,傳統傳播方式被新的網絡信息流動方式所替代,如何合理平衡權利人、傳播者和社會公眾之間的利益關系,為司法保護工作帶來了前沿挑戰;五是涉案技術應用繁多,新型商業模式不斷呈現,數字經濟背景下,多行業呈現混業融合發展,推動版權領域產業生態發生新的變革,亟需探索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數字化版權治理體系。
“為了破解互聯網知識產權維權中長期存在的難點、痛點問題,北京互聯網法院在技術賦能司法、審判方式改革、賠償標準提升等方面形成了整體合力?!睋w瑞罡介紹。
北京互聯網法院為了破解“舉證難”,通過版權鏈與天平鏈“雙鏈對接”,實現版權登記信息實時交互、高效調取,極大降低舉證成本,提升證據可采信度。為了化解“周期長”,通過推進小額訴訟程序、歸納“要素+爭點+確認”的三步審理法等方式,大幅提升庭審效率,提高司法救濟的及時性和便利性。為了扭轉“賠償低”,通過建立精細化梯度賠償標準,發揮系列標桿案件的震懾作用,加重對惡意侵權、重復侵權等行為的制裁力度。
針對互聯網經濟模式與技術融合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北京互聯網法院不斷健全典型案例培育機制,強化規則引領力,努力為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網絡社會治理、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貢獻司法智慧。
此次通報會上,北京互聯網法院歸納了多項裁判理念,為網絡知識產權發展提供規則指引:一是積極探索新型客體保護規則,鼓勵新技術應用及新成果分享,通過“人工智能”等案件的審理,回應對計算機軟件生成內容是否構成作品及如何保護的問題,認定在目前階段涉案軟件生成內容雖不構成作品,但該內容凝結了軟件使用者的探索和投入,應賦予軟件使用者相應權益。二是準確認定新型傳播行為法律性質,引導網絡新業態有序健康發展,通過“配音秀”侵權案、“見字如面”侵權案、“聽電影”侵權案等認定前述使用行為實質呈現了作品的獨創性內容,均構成對他人作品的侵權。三是合理界定新型網絡平臺責任邊界,助推平臺優化治理模式,在“直播間演唱歌曲”“配音秀”案中回應網絡用戶與網絡平臺關系呈現新的特點,認為網絡平臺在一定條件下,需對侵權行為負有更為審慎的注意義務。四是堅決遏制違反誠信原則的不法行為,維護有序競爭的網絡營商環境,通過個案審理旗幟鮮明地向互聯網亂象及不誠信行為亮明司法態度,為網絡行業的創新和高質量發展營造清朗有序的網絡營商環境。
參與通報會的人大代表紛紛表示,本次新聞通報會體現了北京互聯網法院積極應對網絡著作權司法保護工作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網絡強國、科技強國戰略為指引,牢牢把握司法為民、公正司法的工作主線,運用互聯網思維審理涉網著作權案件,取得了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