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眼中董必武的另一面:“是詩人,也是書法家”
2021-09-09 10:22: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董必武手跡展上的部分作品和董必武畫像。 鄭超 攝
圖為董必武為兩歲的董紹新寫的詩。受訪者供圖
圖為董必武手跡展的主要策展人之一、董必武之孫董紹新。鄭超 攝
法治周末記者 鄭超
8月28日至9月3日在中國政協文史館舉辦的“作始也簡,將畢也鉅”董必武手跡展受到許多人關注。開幕當天,共60余位革命后代和給予支持的單位代表參加了開幕式。董紹新與黃瓊珍夫婦是此次董必武手跡展的主要策展人,也是董必武之孫與孫媳。
展期內,每天都有董必武生前戰友、好友的后代前來觀展,他們不時為參觀者介紹詩書背后的故事。
“詩人、書法家”:手跡展體現了董必武同志的另一面
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董必武同志誕辰135周年。此次董必武手跡展的舉辦,可謂恰逢其時。
“作始也簡,將畢也鉅”是1956年董必武重游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以下簡稱中共一大)舊址時,為上海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題的詞。其原文出自《莊子》,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創建之初的微不足道,到取得革命勝利的艱辛輝煌歷程。如今,這8個字作為此次手跡覽的主題再次出現在公眾面前。
9月1日下午,盡管已經臨近閉館時間,董必武手跡展展廳內仍有興致不減的參觀者駐足。法治周末記者在現場見到策展人黃瓊珍時,連日忙碌的她顯得有些疲憊,但她還是饒有興趣地為大家介紹每首詩詞的由來。
“董必武,中國共產黨創始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法學家,黨和國家第一代卓越領導人,也是參加中共一大的13位代表之一……”
在上述簡介之外,少有人知曉董必武的詩書人生。
董必武一生寫了1300多首詩,現查到的就有500多首。他酷愛書法,90歲高齡時仍堅持習字,晚年自評:“我雖不善書,好書莫如我?!?/span>
從2016年開始,董紹新夫婦就奔波于全國幾十家紀念館、博物館。5年多的時間里,他們收集了諸多珍貴的董必武手跡資料復制件。
本次展覽共展出的約100幅董必武題詩、題字手跡是從收集到的資料中遴選出來的,均為1:1復制件。其中,大多數作品為首次公開。手跡原件現分別收藏于數十家博物館、紀念館、檔案館以及個人。
舉辦此次展覽并非易事。黃瓊珍直言,董老的大多數手跡被定為國家級文物,在收集的過程中,許多收藏單位和個人滿懷著對董必武同志的崇敬之情,對這次董必武手跡展給予了積極響應和支持。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如此珍貴、豐富的董老手跡才得以首次集中展出。
董紹新介紹,董老生前寫的幾幅與竹有關的詩句很美。其中,對聯“竹自具五好,蘭有其四清”刻在了廣州蘭圃公園的一塊竹板上。因手跡原件已丟失,此次展覽是通過拓印再復制來呈現這幅表達蘭和竹君子風范的詩句。
黃瓊珍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在資料收集過程中,“也有個別經過幾番努力沒有收集到的資料,給這次展覽留下了小遺憾”。
是爺爺,也是“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
身為董必武之孫,大多數時候董紹新還是更習慣稱自己的爺爺為董老。
回憶起往事,董紹新介紹,5歲前關于爺爺的記憶并不連貫,只覺得“爺爺很老了,很慈祥”?!八?/span>84歲時,家里才有我。我父親排行老三,而我是他第一個孫子。爺爺對我十分疼愛,我兩歲的時候還給我寫了首詩?!?/span>
1975年,董必武去世,董紹新5歲。
在幼年董紹新的心目中,董老一直以兩個形象存在:一是那位親切的、可以任他淘氣,任他在身邊玩耍的爺爺;另一個則是那個模糊卻高大的形象—無產階級革命家。
成長路上,父母和家里的親戚、周圍的叔叔阿姨們,都在向董紹新敘述著爺爺如何“了不起”?!爸袊伯a黨的創始人之一”“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這些字眼塑造了他心目中新的、關于爺爺的形象。
“當爺爺以這種高大形象出現,心理上反而有點陌生了?!倍B新回憶。
成年后的董紹新逐漸從被周圍人影響,轉變成主動想了解爺爺。爺爺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董紹新主動去跟熟悉爺爺的人和在他身邊工作過的人了解,也翻閱了很多關于爺爺的書籍。
“真正懂得爺爺,起碼得是我45歲以后了?!倍B新坦言,自己漸漸悟出,“他是一個始終懷有初心的、非常純粹的共產黨員?!?/span>
“他做的一切事情,思考的一切問題,出發點都是為了國家、黨和人民。他永遠不會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考慮問題。他做到了真正的大公無私?!倍B新說。
“董老從來不浪費?!倍B新舉例說,他練字都是在舊報紙、舊日歷上練,甚至參加活動后拿回來的節目單都用來練字。再如,寫字寫到筆頭掉了,他就從樹上摳點桃膠粘一粘,再拿線捆一捆,然后接著用。
計劃經濟時代,董老曾說,國家物資很匱乏,他多用一點,老百姓就少用點,他用多了,老百姓想去買的時候,可能就買不到了。
從“凍不黃”到“不肯黃”,小詩稿折射大情懷
在眾多手跡作品中,董紹新對幾幅字存有偏愛。
“這幅字雖然很小,但它說明了很多道理?!倍B新指著一幅創作于1952年3月4日的詩作《病中見窗外竹感賦》向法治周末記者介紹。
“竹葉青青不肯黃”一句,有改過的痕跡——原來寫的是“凍不黃”,后來改成了“不肯黃”。董紹新認為,這體現的是革命者永遠不改革命本色。而“枝條楚楚耐嚴霜”,意為竹枝看似細細的,卻很有韌性,不論嚴寒酷暑都不能將其折斷。
“昭蘇萬物春風里,更有筍尖出土忙?!币馑际?,新中國成立不久,大地上就像有陣陣春風吹過。而國家各項建設全面展開,正像雨后春筍一樣朝氣蓬勃??梢哉f,這首詩是董必武內心的寫照和對未來的展望。
另一首《游黃州赤壁》的意境則非常優美。“輕舟犯霧下黃州,五十年前幾度游。只為東坡賦赤壁,欲依北郭起紅樓。眼前風月留聲色,夢里神仙狎鷺鷗。江景山光仍昔美,勞人欣賞倍清幽?!倍B新覺得,從這首詩中更能看出董老寫古體詩的功底。
“整理爺爺遺物的時候,整理出來的詩稿多達1300多首,有的小詩稿連名字都沒署?!倍B新表示,很多時候董老寫東西不是為了發表,“就像寫日記一樣,是一種自我情感的抒發?!?/span>
在策展過程中,董紹新夫婦會對眾多文稿從頭到尾逐字仔細核對。董必武手跡中有很多行書和古體字很難識別,這為校對過程增添了難度。于是,他們找到郭沫若的外孫張鼎立和曾任中國法學會董必武法學思想研究會副秘書長的沈厚鐸教授幫助查實。
當所有展品掛滿展廳的那一刻,董紹新夫婦發現,所有的困難都是值得的:“來參觀的人,包括我們自己,都覺得他的書法作品太美了”。
董必武的詩作題材廣泛,這與其漫長的革命生涯息息相關。其中,有的是題贈、懷念、哀悼過往的故交、同志和戰友,有的是對革命歷程中重大事件的回顧和評價,有的是對新中國建設的歌頌和展望,等等。“這是一次難得的革命史詩展,為讓更多的人了解董老的詩書,我們需要做的工作還很多?!倍B新夫婦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