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醫學緣何一度淪為博士論文造假重災區
2021-09-09 10:30:00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周末
視覺中國
此前,歐洲研究委員會決定德國“醫學博士”不能被視為博士。德國醫學畢業生要想在其他歐盟國家申請研究經費和博士后職位,必須額外證明自己的素質,如完成教授資格論文等
俞飛
十余年來,在現代大學的發源地——德國,政壇接連爆出博士論文抄襲丑聞,應聲落馬者不乏其人。唯有國防部長馮德萊恩涉險過關,數年后出任歐盟委員會主席。
外界好奇:“抄襲門”烏云罩頂,德國政客幾人歡喜幾人憂?深一層看,為什么德國人如此崇拜博士頭銜?
歐盟委員會現任主席曾陷抄襲風波
2011年,是德國學術抄襲現象“破圈”的一年。40歲的國防部部長古滕貝格法學博士論文涉嫌抄襲,默克爾出面力挺:“當初我要的是國防部長古滕貝格,而不是助教或博士古滕貝格?!?/span>
總理袒護,德國學術界群起而攻之。超過5萬德國博士學者聯名上書默克爾,抗議她留任古滕貝格。教育部部長沙萬痛斥:“作為一個31年前獲得博士頭銜的人,以及在過去的職業生涯里與博士生有頻繁接觸的人,我公開為古滕貝格的行為感到羞恥,我想他自己也該有同樣的感受?!?/span>
喊打聲四起,前途大好的防長辭職。接著,歐洲議會副主席、德國自民黨成員梅林的博士論文剽竊案也被曝光。德國海德堡大學調查確認,她2000年提交的博士論文中有“實質性”抄襲。80頁的論文120多處為剽竊。失去博士頭銜的她,隨即退出政壇。
諷刺的是,沙萬重蹈覆轍。2013年,他因1980年的博士論文《品格與良知——當今良知發展的前提條件、必要性和需求》多處照搬他人文章、沒有標明出處,掛冠求去。
2013年12月,馮德萊恩成為德國歷史上首位女性國防部部長。2015年,她遭“VroniPlag Wiki”網站打假:“62頁醫學博士論文中27頁有剽竊之處,其中3頁紙上,50%到75%的文本是抄襲的;另外5頁紙上,75%以上的文本是抄襲的”。
洪堡大學法律學者丹內曼表示:“這些錯誤的頻率和它們本可以輕易避免的事實表明,這是嚴重的馬虎行為。論文中有23處錯誤引用,不包含引用段落的來源是有問題的。這在醫學領域尤其危險?!?/span>VroniPlag創始人馬丁稱:“她非常懶惰,毫不猶豫地抄襲材料,應該剝奪博士頭銜?!?/span>
消息一出,馮德萊恩嚴詞否認:“我拒絕剽竊的指控,激進分子在互聯網上詆毀政客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睗h諾威醫學院第一時間聲明:“應部長的請求,正在調查1990年的產科學論文涉嫌抄襲的指控?!睂W術委員會啟動正式調查。
提起馮德萊恩,可是位不同凡響的奇女子。1958年,她出生于比利時,父親是歐共體第一代公務員。操著一口流利法語和英語的她,能在德、法、英三語之間自由切換。
她在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完成了經濟學本科的學習,之后在漢諾威醫學院學了7年醫學,專攻婦產科,通過了行醫執照考試。拿下兩個碩士和一個醫學博士學位還不算,最讓人佩服的是,她生下了7個孩子,每天只睡5小時,事業和家庭紅紅火火。
41歲時,馮德萊恩棄醫從政,成為德國首位女防長,創造了歷史。
經過6個月的審查,學術委員會以7:1決定不取消博士頭銜。學術委員會認定,博士論文抄襲的部分主要在導言,占全文不到20%,僅有3處較為嚴重。論文的核心結論沒有任何缺陷,最重要的是不存在“基于欺詐意圖的不當行為”。結論扎實,有學術獨創性和實踐意義。
保留博士學位的同時,馮德萊恩也保住了政治前途。“我很高興學校在徹底檢查后得出結論,我的醫學研究實驗是相關的,符合科學工作的要求?!彼姓J,“部分內容沒有達到最高標準?!?/span>
馮德萊恩25年前撰寫的博士論文,遭到學術打假網站的窮追猛打。這也引發了一個疑問:追究博士學位論文抄襲責任,究竟有無時效限制?
2015年,德國最重要的國家研究機構——德國學術學會發言人公開聲明,建議將博士作者的責任限制在15年以內,而不是終身責任,以減少德國博士的永久法律不安全感?!半m然博士論文在職業生涯的早期階段是一種優勢,但這種優勢在以后的職業生涯中越來越不重要。剝奪一個人的博士頭銜等于破壞他或她在社會上的合法性?!?/span>
對此,丹內曼反駁道:“這個問題與政客無關,而是與科學的聲譽有關?!?/span>
醫學緣何淪為博士論文造假重災區
2015年,VroniPlag網站上發布的151個博士論文抄襲案例中,85個來自醫學領域。向來受人尊重的德國醫學博士,究竟有何難言之隱?
“一般來說,德國醫學博士論文在學術上不受重視。這些涉嫌抄襲的醫學論文并不僅是簡短、簡單或淺薄,或遭受偽造數據之苦,還有嚴重而公然的剽竊。剽竊一旦被發現,得到公開討論,就會很快被大學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睂W者韋伯在《德國醫學博士論文中的剽竊》一文中指出。
2011年,德國明斯特大學醫學院院長信誓旦旦,稱醫學博士論文抄襲絕對是一個非常罕見的情況。但在韋伯看來,事實正好相反。
“抄襲不僅是這里抄半句,那里抄半句,或是少了一個腳注或格式錯誤的引用。抄襲是厚顏無恥的,通常會超過幾頁,而且包括大量逐字抄寫,或網上來源略為重排而已?!表f伯感嘆。
早在2004年,德國科學和人文理事會就強調,醫學博士的研究通常只構成“形式”研究,其學位價值遠遠比不上其他科學博士學位。德國醫學院本科學生中,預計有60%完成博士學位。而其他學科平均只有6%的本科生攻讀博士學位,差距懸殊。
在海德堡大學,最終獲得醫學博士頭銜者與醫學院本科生比例為90%。難怪在英語和德語中,醫生和博士為同一個單詞。
數據會說話。一年德國畢業博士總人數28000人,醫學博士就占7300多人。換言之,德國一年畢業的博士,四分之一強為醫學博士。如此龐大的醫學博士規模,加上緊張、高強度的臨床工作,又怎能期待每篇醫學博士論文都有真知灼見?
在德國,醫學博士論文從何時開始寫,并沒有明確要求。理論上,可以從臨床甚至臨床前階段就開始準備,同時與目標醫學院教授保持溝通,以了解各個醫學院可以提供的研究位置和課題。
許多德國醫學生只想盡快畢業,投身收入豐厚、受人尊敬的醫生工作。他們對孤獨清貧、失敗率居高不下的純學術研究敬謝不敏。按照德國法律規定,公開出版博士論文后,才能使用博士頭銜。對德國醫學生而言,捷徑就是網絡出版——大學博士論文電子獲取方式。
相比其他學科,醫學博士論文篇幅少得可憐,不滿一百頁。更要命的還是,博士論文題目通常不是由學生自主選擇,而是由老師指定。在明斯特大學醫學院,甚至接受博生生與導師、師兄、師姐合著的國際醫學期刊論文作為博士論文。
相較于生物科學,德國醫學院以博士論文標準異常寬松而聞名。在馮德萊恩的案例中,丹內曼認為這不應該是一個減輕責任的因素。他說:“醫學是一門科學。規則還是一樣的?!?/span>
德國科學與人文委員會發布報告,嚴厲抨擊本國醫學博士學位評定標準寬松,教學科研條件不佳。“醫學博士論文的準備工作,尤其是導師監督指導不力,甚至連基本的研究方法都不能傳授。我們懷疑在那里有什么可學的?!?/span>
2010年,歐洲研究委員會決定德國“醫學博士”不能被視為博士。德國醫學畢業生要想在其他歐盟國家申請研究經費和博士后職位,必須額外證明自己的素質,如完成教授資格論文(注:在德國,為了獲得應聘教授的資格,候選人需在博士畢業后花費多年的時間完成教授資格論文,并進行公開演講,以證明自己具有獨立從事科研和教學的能力),等等。
德國人為何癡迷博士頭銜
恐怕沒有哪個國家比德國更為崇尚博士頭銜,擁有博士頭銜的人永遠將頭銜放在名字前,印在身份證、護照、駕照和其他證件上。如果某人是博士,那么,其名片、銀行卡、保險卡、交通卡上,都可以印上“Dr.”的字樣。如果擁有兩個博士頭銜,就并排印上兩個“Dr.”。
在德國文化深處藏著頭銜狂熱,這一傳統根深蒂固?!督鹑跁r報》指出:“美國人稱呼拜登總統,英國人叫一聲約翰遜首相,德國人會尊稱默克爾博士。不這樣,就顯得有點不禮貌?!?/span>
從16世紀開始,博士頭銜被德國社會認為幾乎等同于貴族頭銜。若非出身名門望族,要想向上流動,除非拿下博士學位。博士頭銜背后的智慧、勤奮、能力、自制,不再只是對個人知識成果的肯定,還是一種身份認同的改變。這一點,讓不少雄心勃勃者起心動念。
1830年至1870年,規模偏小的德國耶拿大學授予博士學位的學生人數,幾乎是柏林大學和慕尼黑大學學生人數總和的3倍。1848年,在法蘭克福保羅教堂制定憲法的全國議會代表,近4成的有博士學位,比當時大學教授擁有博士學位的比例還高。
1876年,德國掀起了一場反對缺席攻讀博士學位的運動,以終止購買假博士學位的丑聞。德國一躍成為就博士論文抄襲剽竊現象公開辯論最激烈的歐洲國家。這一爭論在19世紀后期初見成效——德國任何一所大學都規定必須公開發表博士論文,以此作為授予博士頭銜的先決條件。
為了維護博士學位頭銜的榮譽,德國在上世紀30年代頒布了《學術頭銜使用法》。這部法律規定:只有德國境內大學的醫科專業畢業生與其他專業的博士畢業生可以使用博士頭銜。
另《德國刑法典》規定:“對未曾獲得而徑自使用國內或外國學位者,處以一年之內徒刑或者罰金?!?/span>2001年開始,德國將博士頭銜使用對象放寬到歐盟成員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但擁有歐盟以外國家(包括美國)博士學位者,仍不得使用博士頭銜,違者可能要吃上一年的牢飯。
2007年,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的鮑德溫,在知名研究機構馬普所(全稱為馬克斯·普朗克科學促進學會)擔任研究員。警方懷疑他“濫用頭銜”繼而約見,鮑德溫只好“拿掉”博士頭銜。他憤怒地說:“荒謬之極!我的美國學歷和在德國的工作資格完全合法,使用博士頭銜卻觸犯了德國法律。在馬普所工作的10年中,從未有同事提醒我,‘使用博士頭銜犯法’?!?/span>
德國社會的共識是文憑的高低與能力大小成正比,因而博士頭銜對于就業和升職都有幫助。正因為如此,德國各行各業都以擁有博士學位為榮。政界人士往往也有高學歷,德國前總理科爾就擁有哲學博士頭銜。德國16名內閣部長中,10人是博士。德國各政黨中也有數百名博士學位擁有者,聯邦議員博士比例18%,居全球之冠。
德國社會作出過反?。簩τ趯W術頭銜的追求,是不是太過走火入魔?媒體甚至質問:德國人是不是有一種“對頭銜的貪婪”?
前幾年,德國綠黨議員提議修法,不在身份證明文件中加注博士頭銜。擁有博士學位者抗議:“博士頭銜是我名字的一部分!”他們認為,德國作為一個文化國家,理應表揚學術成就,不能因噎廢食。于是,修法之議胎死腹中。
學術上,德國是一個偉大的國家,也有傲人的傳統??墒?,構成這個“詩人與思想家之國”傳統的那些巨人,并不喜歡自稱康德博士、歌德博士、黑格爾博士、海涅博士、馬克思博士、愛因斯坦博士……倒是臭名昭著的戈培爾相當熱愛自己的博士頭銜——他當上納粹宣傳部長時,寫信給希特勒,堅持簽名簽上“戈培爾博士”。
對于德國人來說,是時候澆熄內心的狂熱、放下高學歷情結了。如是,才能讓真心追求知識者追求知識,讓追求權勢者另尋道路。